内容详情
华人网址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4-02-26 20:01   

  华人网址遵义市新蒲新区新舟镇位于遵义市东35km处。全镇国土面积165km2,耕地面积4000hm2(6万亩),辖12个村1个社区,2010年人口9.2万,是全国500个强镇之一。新舟地理环境独特,丘陵地带,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境内植物种类繁多,森林资源比较丰富,森林覆盖率达24.54%。境内若干个产粮大坝,土地肥沃,素有“黔北粮仓”之美誉。近年来,镇党委镇政府立足镇情,确定了以“加快农业产业化富镇,加快工业化进程强镇,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兴镇”的发展思路,确立了以“特色优质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品味现代的农村城市化示范”为发展定位,全面推进小康建设进程。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建立了面积达1334hm2花椒、1600hm2辣椒、334hm2稻稻鱼连养、334hm2果蔬、8万头出栏生猪、30万羽出栏鹅等6个农业产业基地。乐耕“十里绿色水果长廊”、杨录生猪养殖基地、沙滩禹门西瓜蔬菜、新舟群乐生态养鹅、金钟绿塘花椒辣椒、乐耕杨录肉鸽产业等欣欣向荣,基本实现了“一村一品”。

  新舟以“加快农业产业化富镇,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兴镇”的思路发展农业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对农业机械化的平衡发展规划、推广服务机制建立统筹与重视度不够,以致农机推广工作及农机化还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求。

  (1)农机推广机构不健全。乡镇机构改革以来,乡镇农口五站合一,农机站合并于乡镇农林服务中心,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已名存实亡。推广人员纳入乡镇府统一调配,农机推广人员不能专职专用,不少农机员的主要精力没有真正集中到农机化工作上,使农机员本职工作淡化,久而久之,农机员在思想、观念、技术上已不能适应农机化发展形势,行动上跟不上发展步伐。同时,县及乡镇农机推广人员年龄逐渐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新老交替缓慢,大中专毕业生寥寥无几。农机推广技术力量弱化,使农机推广的专业性、技术性降低。

  (2)农机化工作还未提到应有高度。乡镇政府及乡镇农技推广中心的工作着力点在农业产业化发展及种养技术推广,推广农业机械几乎是农户自主自发的事。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农机化与农业产业发展配套布局研究不够。而且县级农机推广部门与基层联系松散甚至脱钩,农民对农业机械的真实需求情况不得而知,有些农机化基础工作得不到有效落实。因此,依靠乡镇基层农业(农机)推广机构来发展农机化的可能性在淡化。

  (3)农机装备结构及布局失衡。由于农机技术推广的政策引导与规划指导性不强,农户及产业基地对农机具购置缺乏长期规划,有时顾前不顾后、顾头不顾尾。一是低效率低价位的小型农业机械多,大型高性能高效率机械少,环保型机械及多功能机械少。二是自购自用的多,开展作业服务的少,致使部分农机具使用率低,造成资源的浪费及农机资产闲置。三是设施农业装备发展不够,养殖机械化技术及产后深加工机械化装备少。

  (1)同步谋划农业产业与农机化发展规划。根据城乡一体发展要求和农业产业布局,统一规划农业机械化发展。以6个农业产业基地为机械化技术推广示范基地,结合基地实际,重点发展机械化深耕和平整地技术及装备、节水灌溉装备、育苗及移载机械装备、大棚机电设备,养殖成套机械设备。

  (2)改进推广服务方法。以镇农业服务中心为主力,统筹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特别是要改进推广服务方法。一是创新服务模式。在推广方式上,应深入农户和生产基地进行调查研究,认真听取意见和要求,大力宣传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优惠,把服务送到田间地头。二是因地制宜促推广。结合本镇的实际情况并加大示范点的力度,大胆将新技术新机具在产业基地、示范点和农机大户中率先推广应用,不同产业推广不同新机具,发挥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既要优先推广投资少见效快、综合效益显著的新技术新机具,同时还应注意引进推广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良好的新技术新机具。三是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镇政府及镇农业服务中心要加强与农机生产企业和农机经销商的联系,搞好协调服务,督促企业做好农机产品售后的“三包”服务和技术培训,解决购机、用机及修机过程中的问题。

  (3)建立大型综合性农机作业服务合作社。利用现有各种惠农政策支持建立服务全镇的大型综合性农机作业服务合作社,搞好农机作用服务社会化工作,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率和经营效益,促进农机技术推广健康发展。一是组织形式可采用股份合作制,有农机具的农户及农机专业大户可以机具折价入股,还可吸收工商资本入服。二是服务形式以代耕代种服务为主,提供重要生产环节的机械化作业服务,提供农户或产业基地自已难以承担的机械化作业服务。三是承担农机维修养护服务和技术培训,解决农机维修难的问题,开展农机手互教互学,提高农机手操作技能和安全生产意识。

  中国是个具有八亿多农民的人口大国,虽然近些年中国在向工业化国家发展,但是农业与农民是则是中国重要的组成部分,农业的发展,农村的建设,农民的生活水平,决定了中国经济的平均水平是否能够达到工业化国家的基本水平。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农业在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与困难。各级政府要从实际出发,针对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围绕优化市场环境、搞好服务指导、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工作,加快科技创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使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实现农村经济产业化同样是一个牵扯面广泛的庞大工程。这方面的发展之所以难以取得重大突破,我认为主要是因为我们的政策更多的是依靠农民来实现。1979年农村实行包产到户,极大的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热情,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村经济取得快速发展。但是这是在小规模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实现的,在当时的条件下,依托农民来实现具有现实可行性。当前新农村经济建设要实现产业化,主要依靠农民群众显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产业化经营都是依托企业运作方式来实现的,需要的是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能力。但是广大的农村,缺乏的恰恰是这种精神和能力。因此吸引广大企业家加入到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中去,充分发挥企业家的创业精神和才干,领导和组织农民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才有望快速繁荣农村经济,以比较高的效率实现农村经济建设的目标。

  新农村建设理念一个突出的内容是建设和谐新农村,强调农民生活质量的综合改进。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的根本当然是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但是生活质量改进不仅仅是收入的提高,还有文化、教育、居住环境等关切生活质量因素的全面提升。中国城乡的巨大差别主要体现在生活环境的基础性差异,这个差异是历史的形成的。如果仍然按照现有格局发展下去,缩短这个差距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何在较短的时期消除长期形成的城乡差异?

  我的建议是,逐步将农村人员迁移到城市周边,将农村的宅基地退出来,然后将农村土地进行连片经营。这样,农民逐步变成城市居民,生活环境改善。土地连片经营,方便进行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实现农业产业化。居住城市的农民不仅享有以土地使用权投资农业企业以获得投资收益的权利,同时享有参加农业企业工作的权利。这样一来,可谓一举多得:宅基地的退出使农业土地面积扩大,同时便利农户小块土地的集中;农民向城市周边聚集,可以利用城市自然的辐射能力以较低成本改善农民的居住与生活环境;较好的解决了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任何一个区域的农业产业总是和其过去的历史传统有着必然的联系,自然条件、生活习惯和人文精神等都会作为遗传因子影响到现代人的思想观念与活动方式。农业产业可以充分汲取当地的历史文化养分,利用所在这种历史形成的优势,通过文化积淀塑造品牌,形成具有一方特色的个性化品牌产品,从而获得市场和顾客的青睐。

  品牌赋予农产品一种与众不同的内涵,反映农产品的特性或功能,融入着农业文化情感,实现着与消费者的沟通,最终成为消费者最愿意接受、最可信赖的东西。农业产业品牌要根据农产品特性、消费者的心理及各种社会因素如价值观、文化传统等,塑造一个与目标市场有关的品牌形象。如一提到蔬菜,消费者自然就会提到这个品牌的其他属性,如品种、价格、质量、安全、营养等[2]。

  现代社会中声誉信任的取得非常重要,品牌声誉靠质量,必须以农产品质量为根基,品牌才有竞争力。应通过优质产品、诚信交易,将维护品牌形象形成自觉意识,并通过质量追溯系统,深化顾客与农业品牌之间的联系,建立起顾客对品牌的持久信任度,提高品牌的美誉度。

  建立农民广泛参与的各种合作组织,有利于提高品质量、巩固品牌形象。当农产品市场价格和农民组织的声誉相关,而声誉又取决于他所提品的质量时,农民为获得较高的收益会参与组织合作,并可通过农民组织形式来约束农民的生产行为,减少农民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提高农产品质量。如“公司+农场(基地)+农业工人”的生产模式是确保农产品质量的有效模式,让农民进入农场(基地),通过企业化的经营、管理,以农业工人的身份从事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使农民职业化。这种模式是建立品牌声誉制度的有效方式,有利于促进农业向市场化、集约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农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是农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最终体现,其决定于农产品的结构构成、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产品的市场体系建设、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与卫生水平等因素。发展现代农业要以优质的原材料生产作为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先决条件,而这一前提条件的要素包括:通过组织实施农作物种子工程、畜禽良种工程和水产良种工程,加强良种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进而构建政府扶持与市场推进互动的种养业良好体系。通过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工程、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扶持科研单位提高创新能力,进而构建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4]。

  农业科技机构应当通过转换机制、调整结构,建立社会公益及基础型科研机构,从事遗传育种、病虫害灾变规律及防治机制、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综合增产技术及规律、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等研究,建立起高效、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建立农业知识、技术转化的新体制,成立以“县为中心、乡为骨干、村为基础、专群结合”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进行试验示范和二次开发及转化工作,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完善技术咨询中介服务型科研机构,全面落实其研究、开发、经营、服务等各项职能,积极开拓第三产业,重点发展农业科技咨询业、信息业和技术服务业。农业部门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制度化的农民成人教育体系,组织农民学习社会科学理论、现代科技知识和市场经营本领,向农民传授科技知识,农业信息,指导结构调整,研究市场营销等,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新型农民。[科]

  [1]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研究(2007)[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兴产业,具有三大功能:一是观光旅游功能,二是农业高效功能,三是绿化、美化和改善环境功能[1]。近年来,衡水市开展农业休闲旅游的村镇越来越多,且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与北京、四川等农业休闲旅游开展早、经营好的地区相比,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不少问题。

  衡水邓庄植物观光园位于衡水市东部,是衡水发展较好的休闲农业示范点。其先后投资170多万元新建连栋温室1栋,修建了绿色长廊和百亩果脯采摘园,完善了蔬菜花卉组织培养中心和肉奶牛胚胎移植中心,把现代农业技术示范园区改造成了一个集科研、生产、观光、学习于一体的农业旅游示范点。在春节期间供应各类蔬菜花卉,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但在平时只有一些热带植物供游客参观,休闲娱乐相对较少。目前已经成功引种美国、以色列、台湾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多个新、奇、特、优瓜菜和花卉品种,其中樱桃西红柿、五彩椒、球形茴香、迷你黄瓜等38个品种得到大面积推广。

  该地区具有众多的原始人文生态景观、带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民居建筑、古朴的民俗风情、各种农事节庆活动,这些资源均有待开发成具有浓郁地方文化与生态色彩的休闲农业产品[2]。如对衡水农村古代建筑遗址的利用,包括古城、古井、古桥、古宅、寺院等建筑;对传统文化与手工艺等具有地方特色艺术品的利用;此外还有地方特色民俗活动、传统节日、婚嫁礼仪及健身活动、宗教仪式、制作名优土特产品、绿色食品、乡土工艺品,旅游高峰期从事划船、抬轿、骑马、民俗表演、指导游客体验农耕生活等等。

  衡水的休闲农业尚处于初兴阶段,尽管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的势头很好,速度在不断加快,开发的潜力在不断挖掘,并已在农业和旅游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赋予了显著的中国特色[3]。但现阶段休闲农业的市场定位还不很准确,经营水平还不很高,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而且面临诸多方面的挑战;休闲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尚未突显;休闲农业的发展尚缺乏科学有效的政府管理;休闲农业的品牌化意识不强;休闲农业的休闲文化理念发掘不够。

  衡水休闲农业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要充分利用地势资源、环境资源和丰富的水域资源,大力发展有特色的名优新特农产品。有条件的话,要积极引进先进、优良的适合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水果、蔬菜、花卉和其它观赏植物,引进工厂化生产农业种植模式和栽培技术,提高观光休闲农业的科技量[4]。可以以展示古老的农业历史文化变迁和新时代的农村建设发展成就为主题,结合园林建设,加入衡水的文化与之融合,使这些景观在内容、形式、结构等因素中深刻反映历史或现代特性、痕迹。在农作实践过程中,春季的繁花绿叶转而到秋季的层林尽染,游人的神志伴随着愉快的心境在时空中纵横驰骋;当游人在农家亲手制作无污染、新鲜干净的绿色蔬菜和味美的鸡鱼等佳肴时,一切尘嚣、烦忧也都烟消云散。

  休闲农业既是农业发展的新领域,又是绿色旅游的新热点。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人们对长期的快节奏城市生活感到厌倦,想体验幽静的田园生活,感受乡村田野宁静。因此,以回归田园、体验农耕为特色的休闲农业应运而生,吸引了大量城市旅游者。衡水的休闲农业已慢慢发展起来,可以借鉴发展较好的一些地区如北京、四川、河北秦皇岛的集发农业观光园,做出自己的特色、发展自己的文化、创出自己的品牌。

  创意农业是一种新型发展模式,要得到大的发展就要转变发展理念,充分认识文化创意等无形资源是巨大的生产力这个现实,它能够创造巨大的财富,还可以改变我市农村的经济和社会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同时我们必须创新发展机制,包括加快不同产业的融合发展的促进机制,城乡统筹的共生机制,培育农民创意农业的专业人才队伍以及涉及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运营机制。只要我市政府部门通过行政手段和市场手段大力引导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和现代农业的融合发展将大大推动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

  1.1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创意农业资源、文化创意资源的调查,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我市发展创意农业的总体规划,以及我市今后重点发展的区域和领域。

  1.2做好重点区域创意农业的发展规划及其配套设施的建设,将创意、农业、休闲、生态四个生产要素紧密地加以结合。同时,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创意农业试验区或者创意农业项目孵化基地并与风投基金相结合,政府要对创意农业项目给予重点扶持,在发展较好的区域扩大推广面积。

  1.3创意农业项目的策划和制定要依托当地的资源状况,同时广泛听取当地农民的意见和建议,可以采取项目招投标的形式进行,同时,要建立我市创意农业的公共服务平台系统,整合各部门资源,为全市各地区发展创意农业提供有效的信息、咨询、中介、推广、法律援助中介等服务。

  由市领导牵头,由农业、经济、商业、文化、科技、旅游、环保及相关科研院所共同建立跨部门的协调机制,联手推动我市创意农业的发展。

  2.1定期召开推进、落实创意农业发展的政府各部门联席会议,对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及时准确的研究,并拿出解决方案。

  2.2农委、发改委系统可以联手选择有条件的县、市或乡镇设立创意农业集聚区,在集聚区内的创意农业项目要给予优惠的土地政策和资金、技术的支持。

  2.3文化部门、科技部门可以从专项基金中划出一块,专门用于支持创意农业集聚区的发展建设,同时着力引导、扶持城市创意人才到集聚区内发挥才干,帮助当地农民发掘、激活当地农村文化资源,促进文化创意、科技创意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融合与促进。

  2.4旅游部门可以结合乡村旅游产品的升级加大文化创意的投入力度和宣传力度,鼓励农民发展创意农业旅游项目;金融、税务部门可以对创意农业项目实施无息或低息贷款并在税收上予以优惠政策扶持。

  2.5我市各级财政要安排创意农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项扶持创意农业建设。重点支持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与农民联系紧密、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创意农业项目。进一步拓宽创意农业投资领域,不断创新创意农业投入机制,逐步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导向、社会投入为主题、金融资本为依托的多元化创意农业投入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创意农业龙头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努力拓宽创意农业投入渠道,积极推进创意农业上市融资,增强创意农业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力。

  健全创意农业建设的人才支撑体系。要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鼓励农业企业培养、引进和聘请创意经营、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高级人才;把品牌知识、品牌经营、创意农业作为企业家培训的重要内容,增强企业经营者品牌意识;鼓励大专院校和有关机构组织开展品牌知识、品牌经营、创意农业和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企业创牌能力和创意水平。设立“创意人才奖励基金”,对在我市创意农业产业取得突出贡献的创意农业专业人才、教育培训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等给予奖励,并可以当选省、市劳模或人大、政协代表。

  4.建立“创意农业园区”、“创意农业总部基地”,努力打造东北创意农业亿元产业园区。

  建立“哈尔滨呼兰创意农业园区”、“哈尔滨南岗―红旗创意农业园区”“中国哈尔滨创意农业总部基地”,努力打造东北地区首批亿元创意农业产业园――部级呼兰创意农业园区、部级南岗―红旗创意农业园区。以发展特色精品蔬菜、水果、花木、休闲观光农业等产业为重点,打造融现代农业、乡土风情、娱乐休闲、文化教育和农事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农业景区,构建生态农业保护区、蔬菜、水果、花木生产中心和农业物流中心,使哈尔滨成为我国的创意农业强市。我市的创意农业总部基地可包括:哈尔滨创意农业发展展览馆、哈尔滨创意农业研究中心、创意农业培训基地、创意农业科技博览中心、创意农居设计基地、创意农业品牌营销基地、探索一种以创意农业文化、总部经济为背景,产业集群、总部基地加创意农业旅游三位一体的商业模式,为哈尔滨成为东北地区创意农业龙头城市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我市创意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创意农业生产基地为主体,广泛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内先进标准,制定和实施创意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开展全程质量控制。把创建创意农业示范县、创意农业名镇、创意农业示范园区和创意农产品总部基地等与推进创意品牌农业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抓好创意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加强与本地及省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创意农业发展研发中心、研究所,研发各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以培育自主品牌,增强创意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施我市创意农产品“一村一品”兴业富民工程,壮大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规模,全面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加速从单一的种、养业集群向农产品加工集群发展、流通集群的产业集群发展,推动“一村一品”、“一乡(镇)一品”向一域一业型产业集群转变。通过发展创意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淘汰劣势产业引入优势产业,引进市场前景佳、经济效益好、创意水平高的高能级创意农业企业,实现土地资源科学化、集约化利用,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努力推进创意农业产业向农业产业集群方向发展,重点发展区域特色强、竞争优势强、创意优、科技含量高、成长空间大、带动作用大的农业产业集群。

  构建我市创意农产品贸易信息收集、网络,为开拓国际、国内市场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充分利用我市现有的电子网络资源,结合未来我市物联网的建设,构建全省性创意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及时向农户国际、国内市场主要农产品市场供求,进出口农产品品种、数量、价格、质量标准、国别等有关情况。加强创意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建设大宗优势创意农产品及其加工企业的网上交易。

  设施农业又称可控农业,是在人为可控环境保护设施下进行的农业生产,是农业摆脱自然条件的束缚、实现工厂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由传统农业向集约型农业转变的有效生产方式。在宁夏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对于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丰富农产品市场、满足社会需求、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实现我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设施农业是利用人为建造的一定设施和工程技术手段,为种植业、养殖业、产品的贮藏保鲜等提供优良的可控环境条件,以期将农业生物的遗传潜力变为巨大的生产潜力,从而以最少的资源投入,获取速生、高产、优质、高效农产品的现代农业。设施农业是通过改变自然环境获得动植物最适宜生长条件的农业生产方法。

  1工业化生产。设施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具有农业的工业化生产的诸多特点。生产品种和生产过程不受地域、节令和气候特征的限制。2高投入、高产出和高效益。设施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具有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特点。3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抗灾害能力强。4科技含量高、贡献率大。5规模化、专业化、市场性强。设施农业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化生产模式,生产产品只有进入市场流通,才能不断发展、扩大生产规模,取得规模效益,也就是说需要市场推动。

  “年年抗旱年年旱,十年九旱甚至十年十旱”,这是宁夏,尤其是宁夏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的自然特征。我们可以通过发展设施农业和改变传统种植模式,重新认识和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以避灾农业来摆脱气候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宁夏有着发展设施农业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区内日照时间长,热量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无梅雨台风,不潮湿,作物病虫害少,土壤、水质、空气、环境质量好,工业污染少,可以发展成为我国冬菜北上、夏菜南下和无公害、绿色蔬菜的重要生产基地。1989年,为了解决城镇居民冬季蔬菜品种单一的问题,设施农业首入宁夏,并首次试验示范日光温室。经过近20年的发展,区内设施农业发展达到了一定的规模、截至2007年,全区设施农业总面积达41.7万亩,其中川区设施农业面积达40.2万亩,山区达1.5万亩。发展类型由以设施蔬菜为主,向设施瓜果、设施花卉、设施食用菌、设施渔业、设施养殖等多领域扩展延伸。在引黄灌区的一些乡村,设施农业收入已占到家庭总收入的60%,远远高于种粮收入。

  2007年,宁夏自治区党委、政府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做出了在全区发展百万亩设施农业,特别是在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发展50万亩、户均1亩以上设施农业的重大战略决策。战略实施后,全区将有217万农业人口直接受益,4年后收入增长50%左右,而且城镇居民的菜篮子将更加丰富。

  由于传统农业的生产观念和生产模式根深蒂固,部分农民认识不足,参与意识不强。农民习惯于小而全、多而杂和粗放管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对设施农业缺乏正确的认识,顾虑较多。另外,“等、靠、要”的思想相对严重,政府推动与群众自愿差距较大。

  设施农业作为高投入、高标准、高产出、高效益、低消耗的优势产业,政府投入的扶持资金不足。发展设施农业的水、电、路以及温室大棚建造等前期投入资金数额较大,村及农户的资金不足从而制约了设施农业向较高层次的发展,比如修建面积为0.17亩的日光节能温室需要资金1.8~2.2万元左右,虽然政府每栋补助1万元,但对于收入较低的农民来说,资金不足的矛盾仍然突出。另外,设施农业的科研开发、技术及设施示范推广、技术培训、综合服务等财政投入甚微与设施农业的发展需求相比差距太大。

  首先是设施档次较低。目前我国设施温棚建设标准已有第五代水平,其坚固性、保温性大大提高,当然造价也相对较高。而我区设施农业装备档次还是以简易中等水平的塑料大棚、小拱棚类型为主。高档次、设施环境可控、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强的设施类型所占的比重较小,大部分谈不上对设施内温、光、水、肥、气等环境因子的有效调控,一旦受到恶劣气候的影响,蔬菜产量和品质即受严重冲击,生产没有保障。其次是技术水平要求较低。无论设施本身还是栽培管理大多还以传统经验为主,缺乏量化指标和成套技术。设施种植与养殖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技术管理总体水平较低。还不能为高产稳产提供有力保证。再次是抵御突发灾害的能力较低。无论是管理经验、防寒抗寒措施和设施等均在这方面暴露出细节的不足。面对突发性的自然灾害,设施农业如何应对,农民心中没底。设施农业的技术培训大多涉及如何建棚,如何种植,对于如何应对自然灾害方面内容涉及相对较少。

  目前基本以个体农户自主生产和经营,缺乏统一规划和发展措施。劳动生产率不高,品牌产品少,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卫生现状不容乐观。保鲜贮藏、深加工、产品销售等基础薄弱,严重影响着设施园艺与设施养殖产品生产链的进一步延伸和附加值的提高。各类设施的机械化普及程度不高,设施栽培的作业机具和配套设备不完善。特别是耕作、植保、微灌、电动卷帘、自动控制等普及率较低,生产仍以人力为主,劳动强度大,劳动生产率低。

  缺乏以市场为导向的思维逻辑、行为准则和对市场预测及信息的预警机制,市场空间狭窄,市场信息服务欠缺,农民经纪人和营销队伍发展不够,设施生产不到位。有一定知识技能的青少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农村缺乏能够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较高素质的劳动力。

  设施农业涉及农机、农艺、土地、水、电、路、物资供应、大棚建造、产品销售、技术服务等多方面。各级政府应对发展设施农业进行科学规划。在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土地调整、设施建设、生产管理、产品销售、资金投入、信息服务、人才引进等方面做好组织、协调和服务工作。

  发展设施农业是农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能否取得成效,关键在于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可采取专题会议、举办讲座、组织观摩、入户动员等多种灵活的方式,大力宣传设施农业的优点和好处,用身边生动鲜活的成功范例启发群众、教育群众,在资金、技术上支持群众,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调动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使农民群众自觉自愿地投身于设施农业的建设中来。

  通过财政资金的引导,吸引更多的信贷资金,采取国家投入、财政贴息贷款、引进资金、农民自筹等多元化投资的方式,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投入力度。金融部门也可充分发挥投资主渠道的作用,继续实行“小额贷款”的信贷支持。

  中部干旱带和宁南山区已有的技术力量相对较低,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要健全县、乡、基地设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积极探索设施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形成以技术指导员为纽带、以示范户为核心连接周边农户的技术传播网络。加快推进农科教结合,发挥农业院校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积极作用,引导农业院校、科研单位建立试验示范基地。要开展实用、直观、通俗易懂的科技培训。

  大力推广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措施,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安全用药,全面推行无公害和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加强对设施农业生态环境的监测和治理,规范农业投入品的使用和管理,从生产源头上强化对设施农产品生产的全程管理,确保设施农产品质量安全。

  应按照产业化发展的要求成立协调服务组织,做好设计、建设、技术引进、试验研究、示范推广、人员培训和信息服务,做好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项服务工作。通过建立健全市场信息体系、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基地、加快实施“农产品畅通工程”,拓宽流通渠道。

  传统农业是指通过培养生产植物和养殖动物而获得食物和工业原料的产业,其对象是植物或者动物,人们通过发现和利用动植物生长的规律,经过人工培养获取人们所需的物质。

  农业经济是关系国民生计的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将科学技术应用到农业发展中是大势所趋,现代化农业和农业经济跟以往相比有了很大不同,但是农业和农业经济的重要地位是不可撼动的。如何发展现代农业,使农业的发展紧跟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全世界关心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严重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更何况,农民数量仍占我国总人口数量的大多数,就更显示了农业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怎样解决目前我国农业经济遇到的瓶颈发展农业经济是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农业地区较分散,很多农业产区分布在偏远的山区,基础设施严重落后,有很多农业基础设施是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根本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针对农业投入的体系。农业投入一般有三个主要方式:农民自己投资、市场投资以及国家投资。农民投资能力严重有限;市场投资的企业少、规模小,不能为农业发展带来很大的帮助;国家财政投资因各地财政状况不同,可以投资的农业基层项目少且质量低。

  我国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水平低,真正懂农业科学生产的农民少之又少。加上现在气候变化多端,对农业种植要求提高,仅靠过去的种植方法无法应对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其次,市场对农产品质量和数量要求也大大提高,农民不懂科学的种植技术,在农产品质量和数量上很难做到平衡。现代农业的发展已经不仅仅是自给自足,要想提高农业发展就必须发展农业经济,市场决定生产,农产品生产也要靠市场决定,农民种什么,不能仅靠自我意愿或者是政府鼓励,要多关心市场动向。但是我国目前的农业信息化工程建设严重缺乏,加上现在市场瞬息万变,农村市场信息又严重闭塞,农业发展不能很快适应市场。此外,一些地方在进行结构调整时,没有透彻研究市场规律,导致很多地方的农业生产能力大起大落,给农民带来很大的损失。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势不可挡。长久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都是以小农经济为主,小规模的生产经营方式导致农业生产习惯难以改变,生产技术难以提高。我国城市工业产业化近年来发展飞快,农业产业化发展速度已经严重落后于工业产业化的发展速度,主要表现为: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低,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少,进行农产品初级加工企业多、深加工企业少、农产品增值率低,龙头企业少、标准化生产依旧停留在初级阶段。此外,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民进行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直接面对市场,抗风险能力低,一旦市场发生变化,农民损失惨重。

  我国农民数量多,但是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城乡二元制使得农村和城市经济发展差距大,农产品和工业品的价格差距过大导致农民经济收入少但生活负担重,很多农民为了养家不得不进城打工,有关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城市中的农村流动人口年轻化程度高,大多为80、90后,这些流动人口大多处于结婚生子的年龄阶段,生活压力大。很多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居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此外,农民工外出务工大多带有盲目性和自发性,对劳动保护和合约签订懂的少,因此带来很多社会问题,如:工资拖欠、工伤处理、工作时间不合理等等问题不知道怎样解决。

  农业科技推广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由于我国农业地区分散,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资金欠缺等原因,使得农业科技在农村推广困难。当然,农业科技的推广过程是需要循序渐进的,由于我国目前缺乏相应的体制管理,导致农业科技的推广进程缓慢。很多农民不懂得合理使用农药、种子和施肥,缺乏正确指导,结果花费很大力气却成效甚微,从而增加了生产成本。

  首先政府要提高重视,通过引导增加政府资金投入、市场资金投入、引入工商业部门的管理和市场机制,建立社会化农业服务体系,把农业发展逐渐引入到“工业化农业、科学化农业、集约化农业、市场化农业、社会化农业”的道路上。巩固农业经济的基础地位。在农村加大灌溉工程、植保工程、种子工程、动植物防疫体系、农业信息网络等工程的建设,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此外,加大对农业相关政策补贴,提高农业服务水平,推进农业示范点、示范区建设,摸索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之路。

  伴随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经济发展也要紧跟时代,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设置农业经济发展机构,聘用专业知识过硬有服务农业经济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建立健全农业经济发展运行新机制;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并鼓励企业建立科研中心,加大研发力度,创新农业产品品种和生产;建立农作物以及畜禽优良品种的繁殖和疾病防御推广体系,帮助农民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建立科学技术进入农户工程,利用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帮助农民,提高农民的专业素质,推进高科技农业持续发展;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减少劳动力,降低劳动量,释放多余劳动力,减少劳动成本,提高劳动效率,增加农产品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循环经济发展一直被人们关注,农业的生态循环发展也正在被重视和推广。如何利用有限的生态资源发展现代农业经济是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把农业经济和自然资源结合起来,推动农业经济向科学转型,以生态循环理念为基础,坚持资源合理利用、采取集约开发和及时保护,做到环境污染及时治理、资源循环利用、减少成本投入、清洁生产,全面推进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围绕“三农”,做到农民素质提高、农村村容清洁、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做好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项目建设,加强交流学习,不断探索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的新模式和新机制,为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好服务。

  农业产业化发展离不开产业二字,要做成产业,就需要鼓励扶持农业经济龙头产业,通过龙头产业的发展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首先,要做好原料基地的建设,随时保证农产品加工原料需求,推动优势企业和优势产业朝优势地区集中,减少运输成本,节约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其次,政府引导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加强农产品市场营销和推广,完善农业产业化发展,扩大农业生产辐射面,增强农业产业化对农业经济的带动,将小规模的农业生产推向有组织、有规模的市场经济中。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要以龙头产业为中心,推进龙头产业的集中化,形成规模,让这些龙头产业发展成为设施配套、上下承接的产业群,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以此发挥其规模效应。同时,要强化这些企业的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质量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

  综上所述,作为发展中国家和世界大国,农业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是不可动摇的,伴随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的发展也应该紧跟步伐,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虽然现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遇到瓶颈,但是我们要认识到这些问题,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抓住科技快速发展的机遇,结合实际,解决问题,巩固农业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促进我国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1]于小翠.中国农业发展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07).

  [2]张万爱.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经济,2013(10).

  1.1加快产业发展坚持以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措施来抓。加大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培育农业产业化集群,通过组织企业参加农洽会、农交会,开展招商引资、银企对接等活动,争取产业化项目,出台扶持政策,农业产业化得到较快发展,至2013年底,全市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17亿元,同比增长15.8%。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226家,濮阳县训达油脂产业化集群等4个农业产业化集群通过了省级认定。

  1.2培育新型主体努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提高服务保障能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每年通过“阳光工程”、绿色证书、新型农民科技和实用技术等培训,培训了一批适应规模化生产的劳动者。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生产经营组织发展,鼓励和引导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社发展。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480个,会员14.7万个。

  1.3完善服务保障强化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提供有力服务支撑。开展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行动,组织700名农技人员分包全市各行政村,实行技术承包责任制。推广增产增效技术模式,及时分类指导。开展基层农技推广区域站建设,在全市建设37个基层农技推广区域站,农业推广机构设置更加合理,管理体制得到理顺。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搭建濮阳农业信息网、村村通网络和村讯通短信服务平台,市、县开通了“12316”三农服务热线。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和“三品一标”认证,确保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

  当前,濮阳市农业发展正处于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过渡、农村传统社会加快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转型阶段,推进农业现代化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困难挑战增多。一是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越来越大。虽然近几年濮阳市农民收入有较大幅度增长,但基础并不牢固,增收长效机制还没有形成。二是农业基础还比较薄弱。高标准粮田建设项目整合难度大,建设标准不统一,整合效果不够明显。三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活力不强。龙头企业总体上规模小、层次低、链条短、品牌少,批发市场少,物流水平低,产业化水平低,带动能力弱,大的龙头企业群体还没有形成。四是农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亟待提高。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农业从业人员素质下降,直接影响现代农业发展,阻碍了新技术、新成果、新装备的推广和应用。五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任务越来越艰巨。面对国内农产品市场门槛不断抬高、国际农产品贸易壁垒不断翻新、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和质量意识不断增强的新形势,濮阳市农产品质量监管手段和装备水平还难以适应。

  3.1加大投入,建立多元化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投入问题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关键问题。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增加投入总量,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要利用好政策,抓住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和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政策,积极争取中央、省资金支持。要落实好政策,健全运行机制,强化监督管理,确保如期如数落实到位。要强化金融支持,金融机构要加大对农业生产经营的信贷力度,组织更多的资金来支持现代农业发展。

  3.2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提高现代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要切实抓好高标准粮田建设,努力打造成精细化、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高标准粮田示范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要搞好农业技术推广和指导,加强先进适用技术引进、推广,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生产水平,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和效益。推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推广有机肥料、生物农药、生物防治和沼气技术,推进农业节能减排。

  3.3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建设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依托濮阳市资源优势,建设优质小麦、优质水稻、花生、食用菌、尖椒、无公害蔬菜、花卉、小杂果、大蒜生产等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都市生态农业园区、沿黄滩区设施农业示范带为依托,坚持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示范带动,稳步扩大规模,提高品质,创建品牌,提升影响力,把濮阳市建成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

  3.4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发展大产业、大集群要结合优质粮食、畜产品、蔬菜、棉油、林果、花卉苗木、羽绒加工等优势产业基地,培育大产业,发展大龙头,逐步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促产业、产业大发展的局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制定优惠政策和措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化金融服务支持,拉长产业链条,重点扶持226家市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培育13个优势代农业产业化集群,使之做强做大。

  3.5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强农业发展活力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强化政策支持,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作为扶持重点,推动财政项目资金投向新型经营主体倾斜,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大力开展“阳光工程”、绿色证书、新型农民科技和实用技术培训,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鼓励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强土地流转服务能力建设,有序引导农业规模化经营。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培育力度,规范建设,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合作与联合,鼓励和引导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社发展。

  截至2010年末,华坪县共有龙头企业5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0家,初步形成了芒果、茶叶、瓜菜、生猪、肉鸭等区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全县共建成了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1.5万亩、无公害西瓜生产基地0.5万亩、无公害鲜玉米生产基地0.7万亩、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0.7万亩、绿色食品芒果生产基地1万亩。有鲜玉米布丁酥、乌木春绿茶等产品获得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芒果、雨台山绿茶等产品获得了绿色食品认证,“金川红玉”、“乌木舂”品牌获得了云南省著名商标称号。10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2009年销售收入达6097万元,带动种植基地面积13.76万亩,带动农户数18675户;养殖基地规模2万头(只),带动农户2280户。从农业产业化总体看,初步形成了“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科技”的产业发展模式。

  华坪县距四川攀枝花市中心仅74公里,已开工建设的丽攀高速公路和规划筹建中的昭―攀―丽铁路也将从华坪过境,为物资运送和农产品销售提供了较为便捷的交通条件。

  华坪县地处亚热带,光热条件好,无霜期长达303天,且立体气候明显,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

  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和云南成为我国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云南省独特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地凸现出来,而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华坪县又是滇西人川必经之地,这为本县企业做大做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008年华坪县恒华农林综合开发公司获得中央财政资金100万元,2009年和2010年华坪县乌木春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共获得财政扶持资金150万元。

  截至2010年底,华坪县金融机构投向龙头企业的贷款余额达5212.51万元。华坪金芒果生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向金融机构贷款400万,顺利解决了流动资金困难的问题,开发速冻芒果浆、芒果饮料、果脯以及芒果腌菜等一系列绿色生态食品,其产品供不应求,实现了年销售收入500余万元,销售利润200余万元。该公司的成立有效地解决了全县10余万亩芒果进入盛果区的销售问题,目前已发展成为当地最大的一家芒果深加工企业,华坪县乌木春茶叶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底借款余额达2000多万元,通过信贷资金扶持,该公司建起了7个茶叶加工厂,公司通过不断引进先进生产工艺和引导农民不断改善茶叶种植技术,全年茶叶总产值达到1075万元,实现利润87万元,成为集茶园栽培管理、初制生产,精制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经济实体。到去年,华坪县茶叶种植面积达14860亩,种茶农户从最初的45户发展到4024户,茶叶产业也逐步发展成为华坪县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项优势产业。通过信贷资金扶持,华坪县顺翔家禽养殖公司每年销售成品肉鸭70万元以上,成为全县养禽规模最大的养殖专业户,并成立了产、供、销一条龙的农牧公司,在这家公司的带动之下,肉鸭养殖户发展到20多家。

  1.虽然财政资金对农业产业化扶持力度有所增强,但每年仅有一两家农业企业获得财政扶持资金,扶持力度远远不够。

  2.近年金融机构出台一些支持“三农”的优惠政策。对“三农”的贷款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但农业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贷款仍较困难。以华坪县2010年末为例,全县有农业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100家左右,而获得贷款融资的仅有7家。

  农业产业化项目在经营初期具有投入多、风险大、效益低等特点,基于风险和收益比较,商业银行更愿意把信贷资金投入到风险小、见效快的建设项目上,真正投入到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的资金十分有限。而适合农业产业化发展贷款模式的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华坪县无营业网点,无法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求。

  农业企业主要以加工、营销农副产品为主,固定资产不多,而农村土地又不能作为抵押,因此农业龙头企业贷款很大程度上难在担保抵押。由于担保抵押难以落实,许多农业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只能以个人名义取得小额贷款,无法从根本上满足扩大经营规模的需求。

  一是农业产业化项目投资周期长、见效慢,在融资需求方面需要有期限长、利率低的农业贷款来扶持,而金融机构对中长期项目放贷谨慎、农村信用社利率定价偏高,农业企业发展初期利息负担较重;

  二是一些农业企业负责人对金融产品缺乏了解,认为金融机构贷款门槛高,申请贷款的积极性不高。

  目前华坪县开办的农业保险仅有能繁母猪保险和农村房屋保险,而其他的农林牧渔业生产得不到保障,一旦发生自然风险或市场风险,籽会引发贷款风险。如:1995年华坪县芒果开发公司向农行贷款468.5万元用于芒果种植,因1997年、1999年两次遭遇特大霜冻,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425万元,致使该公司无力归还贷款本息,至2008年5月31日欠本息累计达1010万元;又如华坪县曾发生禽流感、猪蓝耳病等瘟疫,养殖业遭沉重打击,明华养殖公司计划年出栏量达到上万头,预计成为本市最大的养猪企业,但经受瘟疫后损失过大影响了预期目标的实现。

  由于农业具有弱质性,完全的市场化不利于农业产业投入,需要有一定的政策扶持才能够促进其发展。一是财政、金融、农业等部门加强配合,推出扶持农业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建议将财政直接拨款转变为通过金融机构发放专项支农贷款财政贴息的方式,把对集中在一两家龙头企业的拨款转化为对多家龙头企业的贷款贴息,从而放大财政资金扶持措施的效果;二是由于政策性农业贷款具有期限长、利率低等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特点,建议农业发展银行增设机构网点,拓宽业务领域,扩大贷款规模。

  鼓励大中城市股份制商业银行向县域延伸服务、设立网点,建立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效率。县域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机构应积极调整经营战略,增强服务功能,创新贷款品种,满足农业产业化方面的不同需求,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服务水平。引导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规范经营,利率定价不易过高,注重长远发展,逐步向村镇银行过渡。

  一是创新担保模式。继续加大林权抵押贷款推广力度,探索办理农产品订单质押贷款等业务。金融机构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推出既方便农业产业化企业贷款又能控制风险的信贷模式;

  二是放宽涉农贷款审批权限。建议国有商业银行给予县级机构较为灵活的信贷审批权限,提高基层行自、增强业务营销的主动性,促进基层机构发展业务进而提高经营效益。

  金融机构要积极开发新的金融产品,通过结算、信贷、保险等产品对农业产业化提供较全面的金融服务。要适当充实基层一线信贷人员,强化服务和贷款营销意识,全方位、多渠道向社会,特别是向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经济组织推介新产品、宣传新政策,展示上门服务理念,增强银企互信,努力寻求更多的合作机会。

  泸州市江阳区地处四川盆地南缘,长江沱江交汇处,总面积64907公顷,总人口60.7万人,是泸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近年来,江阳区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以农民增收致富为根本目的,以大力发展林业产业为切入点,全面推进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努力打造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秀美新农村。一批有区域化布局、特色明显的林业主导产业和优势企业、优势产品已经或正在形成,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区林业总产值已逾4亿元。林业产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要渠道。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指出:“林业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促进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扩大城乡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发展林业产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农村生活宽裕的有效途径,是促进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重要措施,林业产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江阳区自2000年实施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两大工程后,新增造林面积5万亩,全区有林地面积达1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1.8%,活立木蓄积47万立方米,近几年造林数量之多、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均是历史上所没有的,极大地丰富了林木资源,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人居环境不断美化。在狠抓造林总量增加的同时,注重结合农村经济的发展,调整和优化林业种植业结构。利用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造林和义务植树的有利时机,结合区域特点发展龙眼、甜橙、枇杷基地,引进九叶青花椒成片种植,促进了林业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提高了集约化经营水平,培育壮大区域特色产业,促进了效益林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1.竹产业。全区竹材加工企业10家,竹笋加工企业7家,年产值逾5000万元。竹产业正蓬勃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品档次不断提高。以分水岭乡“四峰山竹木协会”为龙头的竹产业企业近年发展迅速,“四峰山”牌大白筷、烫金筷、印花筷以色泽纯白、印花精美、方圆有型的产品特色立足市场,供不应求,档次不断提高;极具特色的分水竹筒工艺油纸伞,伞型玲珑轻盈,工艺独特,幌油光亮,伞慢绘制着富有民间传奇故事色彩的“龙凤呈祥”、“二龙戏珠”、“双凤朝阳”、“蝴蝶恋花”等精美图案,产品经过支架、网线、绘图等二十余道工序精制而成,是国内罕有的民间特色工艺品,产品多次获奖,远销法国、英国、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泰安镇的竹芯食品有限公司是泸州有名的竹笋创外汇企业;邻玉镇的宇盛食品厂、分水岭的华跃食品厂等竹笋加工生意红火,解决大量剩余劳动力;全区的竹压板、竹压席等加工企业数量在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全区竹产业呈现蓬勃的发展势头。

  2.木材经营加工业。全区现有木材加工企业80余家,呈现出稳步发展的局面。2007年,由市林业局创办的川南泸州竹木批发市场,经市政府批准,已移交江阳区政府管理,依托华泰果蔬市场进行建设,市林业局实行行业指导,区林业局提供办证服务,目前,城区大部分木材经营户都已入驻市场,市场交易活跃,规模不断扩大,受到省林业厅及市领导的肯定,极大地推动江阳区林业产业的发展。

  3.经果业及花卉苗木业。江阳区地处城郊,经果业及花卉苗木生产得天独厚,已形成规模,呈现出旺盛发展的势头,发展前景极为广阔。目前全区有经济林面积13万亩,年产值7000余万元;花卉苗木基地7000亩,年产值近5000万元。高效经济林及花卉苗木生产为林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为提高城市人民生活质量作出了重要贡献。

  4.生态旅游业。江阳区旅游发展“两区一带”建设正在深度开发,倾力打造。“两区”即方山aaa级旅游风景区和张坝aa级旅游景区;“一带”是与构筑长江生态保护屏障、保护桂圆种质基因库、建设生态市公园相结合,通过张坝—张渡沿江公路建设,连通长江桂圆绿色走廊自然人文景观而形成的沿江旅游经济带。方山还是省级森林公园,是川南久负盛名的佛教胜地;张坝景区是国内罕见的亚热带地区沿长江十里桂圆林带,是桂圆种质基因库,很多桂圆树具有上百年树龄,被农业部授予“南亚热带作物名优基地”,二者都是川黔渝旅游金三角上的重要景点,旅游发展势头强劲。还有邻玉镇的甜蜜公园、蓝田镇的杨桥湖景区都以其地处城市近郊,交通便利、景观独特为大家休闲娱乐的首选。

  发展林业产业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创新思路,优化管理,依靠科技,促进生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在抓好生态建设的同时,利用江阳区现有的资源,抓住特色,突出特色,利用特色,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同步提高,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实现江阳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科学制定林业产业发展规划。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发展与生态建设协调互动的原则,切实认真地制定林业产业发展规划。规划要切合实际,突出区域特色,以建设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为目标,以森林资源培育为基础,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为支撑,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为手段,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调整优化第一产业,全面提升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挥优势,突出特点,搞好布局,大力培育,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和发展目标,制定相关措施和政策。

  一是以生态建设为重点,加强村镇规划建设和环境整治,培育新型农民,努力建设“民富、村美、风正、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有计划地开展生态新村绿化建设,美化庭院,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公共绿地的绿化档次。

  二是以调整树种结构为重点,抓好森林资源培育,大力发展用材木竹林、笋用林、笋竹两用林基地,结合低效林改造,大力发展杨树、樟树、杉树等速生用材林基地,以龙眼、甜橙、枇杷等为重点发展名优特新经济林,以花卉苗木为重点发展特色产业,形成各具特色的规模大、集约水平高的原料林基地和特色经济林果,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等产业带,鼓励龙头企业在区外承包造林,增加原料供应。

  三是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现代产业为重点,依托现有龙头企业,突出发展竹笋加工、家具制造、竹压板、竹压席等木竹加工业,加速川南竹木批发市场建设,培育一批产品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并不断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延长产业链。加强分水岭乡竹筒工艺油纸伞民间工艺的保护、发展、壮大,增加林业产业的历史文化底蕴。

  四是依靠科技,增强林业综合竞争力。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林业产业的核心之一,大力推进科技兴林、人才兴林战略,进一步加强林业科技先导作用,重点开展林木丰产栽培,林产品加工转化等方面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提升龙头企业的档次和知名度,提高林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和附加值,加快特色优势林产品规模化与集约化经营步伐;加强林业产业人才的培养,推进林业科技体制创新,广泛吸收各类人才投身林业产业开发,搞多种形式的林业产业开发示范基地,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培训和技术咨询,依靠科技增强林业产业综合竞争力。

  (二)大力培植龙头企业,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把培植壮大龙头企业作为发展林业产业的工作重点,抓好示范,着力在竹产业、木材加工业、旅游业、经果业、花卉苗木业中提升壮大一批、培育发展一批起点高、规模大的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和种植业主,充分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推动林业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一、我国农村农民的收入增加,生活不断富裕,为农机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我国农村普遍实行了家庭承包责任制,农民的生活不断富裕起来之后,就逐渐提出了新的要求,种田、耕地、收获追求省力、省时,讲究效率。一部分农民看中了小拖能够解决这些实际问题,于是产生了购买小拖的欲望。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近10年的时问,农民购买小拖,促进了我国小拖工业的形成和快速发展。恩格尔系数就能刻画这一需求发生变化,什么是恩格尔系数呢,就是要统计一下居民的收人当中有百分之几十用于解决居民吃的问题。恩格尔系数如是70%一80%,就是比较落后的国家;如果吃的支出占到40%~5。写,就是中等发达国家;占到30写以下那些绝对是发达的国家。现在我们用恩格尔系数分析一下我国农民生活和需求变化的情况。解放初期,我国农民的收人几乎都是用于吃,例如从解放初期到,乃至家庭承包制以前,我国农民的收人80%一90%都是用于吃,以村级为单位的集体经济是很难拿出钱来,购置农业机械耕田种地。所以从1949年建国到1980年的30年期间,中国的农机工业几乎没有发展。1980年至1990年的10年期间,由于实行了家庭承包责任制,农民首先解决了吃饭和住房的问题,我国的思格尔系数开始下降,用于吃的开支下降到50写一60%。农民的收入提高以后,对开支都有一个打算,首先要考虑的是生产资料的投资,一部分有积蓄的农民开始增添农业机械,在那个时期农民购买的目的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利用小拖农忙时代耕,农闲时搞些短途运输,有盈利;其二是自己耕田种地方便,减轻劳动强度。这就推动了我国1980一199。年期间的小拖(四轮拖拉机,手扶拖拉机)工业的发展,我国农机工业进入起步阶段。

  随着我国农民收人的不断增加,富裕起来的农民需求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小拖成了农民种田的主要工具,大部分农民购一台小型拖拉机,主要是为了自己使用方便,不再要求有利润。小拖进人了农村千家万户。三轮农用车的发展规律也是如此,90年代初期,少数农民购置三轮农用车是为了搞短途运输,比小四轮拖拉机跑得快,能多挣钱,购买的目的是利润。

  1995年至今大部分农民购置三轮家用车,是为了自己使用方便,花上4000一6000元购买一部三轮农用车。在田里可以拉粪送肥、运庄稼,配上水泵能浇田地,赶集串亲戚开着图个快。省力,比较舒适。例如安徽太和县农村三轮农用车的保有量有4.6万台,但线%,在农村三轮农用车代替了人力架车。由于农民的需求发生变化,近10年来带动了三轮农用车行业的生产发展。

  1996年以来,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民进城打工人数不断递增,一部分农民拖家带口,弃田进城务工,耕地相对流转集中。一部分农民奔走于农村和城市之间,这部分农民农忙时四个急收快种,花钱收割、耕地,图省力、节省时间,把省下的时间用于返城务工或搞其他收人。小拖耕地、收获,已经渐渐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这就给大中型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外出打工或者搞其他经营富裕起来的一部分农民,看准了购买联合收割机、大中型拖拉机能挣钱,就纷纷投资进人这块市场。所以形成了大中型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热销的好形势,出乎很多生产厂家的意料之外,形成供不应求、产销脱节的局面,大大促进了我国大中型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械生产业的发展。鉴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只有农民的收人增加,对农机的投人不断加大,才有我国农机工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如果没有农村这块大市场,就没有我国农机工业发展的空间。

  二、农民对农业机械的资金投入,为中国农机工业注入了巨额资金,推动了农机工业快速发展

  我国农民逐渐富裕之后,对所需求的东西比历史上走过来的国家来的要早,为什么中国农民需求来的早一些呢?其一是因为中国的农机工业提供了价廉物美的农业机械,使农民能买得起;其二是中国农民只要手里有钱,人家买的我也要买,别人干的事我也要跟着干,从不分析未来市场如何。这两种原因促使中国农民对农业机械的需求有所提前。以2002年为例,全国农民对农机工业产品的消费总额为1172元,按10亿农村人口计算,人均消费117.2元,2002年农村人平均收入按2380元计算,人均对农机产品的投人占收人的4.93%。再来分析一下时风集团2002年农机产品的产销情况,1一n月,时风集团产销三轮农用车79.3万辆,四轮农用车5.4万辆,拖拉机17.9万台,发动机94.5万台,销售总收人约76.7亿元以上;再如福田农业装备公司,2002年仅自走式联合收割机一项生产销售1.5万台,销售收人10多亿元。以上分析表明,农民为我国农机工业的发展注人了巨额资金,对我国农机工业加速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

  众所周知,我国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资金,都是来源于自筹资金,投资的风险全部由农民自己承担。分析目前我国农民对农机产品购买需求有三种现状,一是劳力负担的耕地面积超过其工作能力,客观上需要机械化;二是为了获得较大利润,需要用机械完成人工难以完成的那些作业项目,或节约雇用劳力所需要费用;三是为了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活舒适性,或显示富有程度,满足精神上的需要。例如目前一部分农民购买小拖和三轮农用车,主动要是上述第三种情况,大部分农户最多只有0.67hm2(10多亩)耕地,但也要花上5000一6000元购买一台四轮拖拉机开回家,一年只用上3~5d,图个用着凑时,你有我也有,忙时不再求人。实际上大大降低了农业机械的利用率和效率。目前,我国农民购置小拖和三轮农用车,处于长时间闲置状态,是一种资源浪费的不良现象。资料表明,我国2002年的全国20kw以下的拖拉机保有量约为1600万台,平均2.4hmZ耕地就有一台小拖,按每台承担2.4hmZ耕地面积完成耕地、播种,每年每台作业计费1200元左右,因为收获作业逐渐被联合收割机取而代之。减去油料,机械维修费、折旧费等,是无钱可赚的。

  当前我国80%拥有小拖和三轮农用车的家户是无利可图的,他们购买的小拖没用上3一5年,又被大拖所替代。他们考虑不到这些问题,也从不计较这些投资风险,不知不觉地潜移默化了我国农机工业的风险。如前两年农民购的割晒机、脱粒机,被联合收割机所代替。农民投资购买联合收割机同样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在1996~1999年这个时间段里,农民对使用联合收割机,由不认识到认识,联合收割机数量少,收割费用高能挣钱,一部分农民看着别人买联合收割机能挣钱,急红了眼,激起一部分农民买联合收割机的热潮,掀起了2002一2。。3年农民购买联合收割机的高潮,但是随着联合收割机的急剧增加,收割费下降,农民投资回收期增长。在1996一1999年投资10万元左右买一合收割机,收割费750一900元/hmZ,投资收回期一般只需1.5~2年,而现在7万元左右投资购买一合收割机,收割费375~450元/hm“,投资回收期需要3~5年。购机的家民默默地暗化了农机工业的风险。综上所述,我国农民是中国农机工业的基石,是中国农机工业坚固的支柱。

  1、我国已经是WTO组织的成员国,外国的农机工业制品不断地进人我国农村市场,将会冲击我国的农机工业,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竞争的激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