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三牛平台首页:博世娱乐:首页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5-04-07 20:47   

  三牛平台首页:博世娱乐:首页,李沧地区历史上饲养的畜禽品种主要有牛、马、驴、骡、猪、羊、鸡等,牛、马、驴、骡主要用做役使畜力,由于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基本停养,同时加快了奶牛、猪、鸡的养殖,为城市“菜篮子”工程提供食品货源。1994年李沧区成立后,将畜牧业确定为农业经济的三大支柱之一。1997年,鉴于李沧区地处城乡结合部,人多地少,发展畜牧业的空间相对减少,且已划为青岛市内四区之一,禁止家禽散养,区政府将畜牧业的发展方向确定为实现规范化、企业化、现代化养殖。按照全区农村分布状况和适宜养殖条件,划分为3个生产区域,以李村镇东部炉房村等13个村为养猪生产区域,以李村镇与楼山乡交界处石沟村等10个村为奶牛、奶山羊生产区域,以迎春养殖有限公司为蛋鸡生产区域。是年,全区规模饲养户发展到390个,并出现了一批养殖大户。2000年之后,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为防止环境污染,除保留“菜篮子”工程外,其他村、社区禁止养殖,畜禽存养量逐渐减少。

  一、鸡鸡种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引进的罗曼鸡、新罗曼鸡、海篮褐佳等品种。1995年,于家下河村于绍军养鸡场、下王埠村杨宪孟养鸡场已具一定规模,被评为青岛市“畜牧养鸡状元”;楼山乡小枣园村凤山养殖场养鸡40万只,年产蛋650吨,被评为青岛市畜牧十大先进企业之一。1999年,有3个养殖鸡场被青岛市政府命名为“青岛市养殖示范场”。1999年冬至2000年春,于家下河村程远养殖公司投资260万元进行扩建,新建标准厂房1万平方米,新增6万只蛋鸡,养鸡车间设施先进,达到自动喂料、自动饮水、自动出粪、自动排气。2000年,小枣园村迎春养殖公司、凤山养鸡场停产,下王埠村杨宪孟养鸡场因开发建设经济适用房而被拆除。2000~2003年,全区鸡年存养量保持在30万只以上,2004年降至22万余只,其中专业养殖场(户)共206万只。种鸡场种鸡车间(2001年摄)

  二、猪域内养殖的猪种,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引进的长白猪、大约克夏、杜洛克等瘦肉型猪。1996年李村镇兽医站推广快速育肥、冬季暖棚等新技术,一头100千克毛重的猪,只需130天即可出栏,省工、省时、省料。李村镇是生猪主要产地,1994年全镇饲养生猪36万头,1995~1999年,年存养量一般约5万头,其中1996年达到56万头。2000年,上臧村建立良种猪繁殖场,自繁自养,年育生猪2 000余头,2002年停产。2004年全区存栏生猪15万余头,其中专业养殖场(户)存栏9 920头。

  三、奶牛、奶山羊奶牛品种为从荷兰引进的大白花牛,年产奶时间平均8个月左右,一般日产奶量15千克,最高可达40千克。奶山羊是20世纪70年代末由崂山县自行培育的全国有名良种“崂山奶山羊”,年产奶量约500千克。李村镇1994年饲养奶牛134头、奶山羊330只。2000年,全区饲养奶牛279头、奶山羊383只。2001~2002年奶牛年存养量均为160余头,2003年锐减为98头,2004年激增至225头,其中专业养殖户存栏117头。2000年之后,因封山育林及城市建设等,草场不足,奶山羊饲养量逐渐减少,至2004年全区减少至160余只。

  家畜饲养传统饲料,粗饲料以野草、作物秸秆为主,精料以豆饼、高粱、麸皮、瓜干为主;家禽传统饲料以玉米、高粱等为主。20世纪70年代推广糖化、中曲盐水发酵饲料。80年代后期以来,多使用饲料厂生产的混合饲料,采用玉米、豆饼、钙粉、麸皮等加微量元素按比例混合而成,含有多种维生素。牛饲料以草料加1%的骨粉,青草整棵使用,干草铡成20~30厘米草段。2004年李沧区有饲料加工厂10家,年产各种饲料1 1912吨。

  一、动物疫病免疫李沧区成立后,建立了全区畜牧防疫工作机制,实行动物户口登记、免疫登记和疫苗、耳标、消毒剂发放登记制度;对辖区内的猪、牛、羊、家禽,在春、秋两季全部进行注射畜禽疫病疫苗,并要求免疫密度、应消毒场所消毒率、免疫后牲畜挂标率、免疫证持证率,均达到或超过青岛市规定的标准。1997年,贯彻《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动物防疫法》,全年防疫猪4万余头、鸡30余万只,“两瘟一毒”得到有效控制,防疫密度较往年均有提高。1998年,农业部畜牧局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项目”,加强对动物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检疫监测、对重大疫病及外来疫病的快速反应能力,严防疫病传播和人畜传染,并做出一系列规定,以确保经济发展和人民身体健康。青岛市也对口蹄疫、猪瘟、伪狂犬病、传染性水泡病、蓝耳病、猪囊虫病、布病、结核病、马传贫、马鼻子疽、鸡新城疫、禽流感、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马立克氏、鸡白痢、鸡白血病、鸡产蛋下降综合症、兔病毒性血症、鸭瘟等19种动物疫病做出了防治规划。1998年以来,李沧区每年猪瘟、猪丹毒和鸡新城疫等防疫密度均达到青岛市规定的95%以上。

  二、防治口蹄疫20世纪90年代末,国内发生偶蹄动物口蹄疫,且呈蔓延之势。李沧区根据省、市“防五” 指挥部的要求,拨出专款,对辖区内全部猪、牛、羊进行免疫防治。1999年,楼山乡政府争取并协调市兽医站楼山分站,对全乡近2 000头猪进行了免疫;李村镇针对牲畜量大、分布面广的情况,采取分类免疫的措施,规模养殖户,由兽医员监督养殖户技术人员进行免疫,其他养殖户由兽医员逐家进行免疫。全区免疫率达到100%,名列全市前茅。此后历年免疫率均达到100%。

  三、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2004年全球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青岛市是候鸟迁徙集散地,禽类疾病极易传播。根据上级有关指示,李沧区成立防治指挥部及办公室、灭疫预备队和技术小组,对辖区内所有规模养殖户(点)和禽鸣苑采取消毒、免疫药物预防等措施;对家禽散养户进行调查摸底,确定禽类、鸟类情况,由专业技术人员入户进行消毒免疫;共发放禽流感疫苗5万余毫升,所需经费6万余元,全部由政府负担。同时对域内6个大型商场、3个农贸市场的禽类商品的进货渠道严格把关,杜绝病禽的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