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牛平台{平台}特辑:{永恒注册}特别指南,跨越千山万水,情牵穗安协作。广州和安顺,同饮珠江水,同是一家人。2021年,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启动以来,穗安携手开启新征程,共赴山海之约。
山海虽远,携手同行。在东西部协作的框架下,广州市南沙区与安顺市紫云自治县携手共谋发展。南沙区通过产业合作与消费帮扶等多元化方式,以真情实意和真金白银助力紫云县增收拓路,推动其产业振兴。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近年来,紫云自治县在南沙区人才和资金的加持和帮扶下,围绕“专业化生产、标准化养殖、规模化经营”的生态鸡产业发展目标,通过采取“政府+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户”的发展模式,全面推进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建设,不断提升肉鸡养殖水平,抢抓新“鸡”遇,推动全县肉鸡产业蓬勃发展,为乡村振兴奠定了产业基础。
仲夏时节,走进紫云自治县大营镇自动化高床蛋鸡养殖项目的鸡舍内,记者见到了与传统养鸡场大不相同的一幕:厂棚里五层高的鸡舍错落有致、干净无异味,一只只蛋鸡探出头来欢快地吃着饲料,而在偌大的养鸡场里,却看不见几个人,蛋鸡们按部就班地休息、进食、产蛋,秩序井然。而产下的蛋有序滑落到传送带上,工人则在传送带底端将蛋分拣装箱。
工人张美珍满意地说:“我在这里上班,感觉各方面条件都还可以,工资待遇也可以,一个月能挣到四五千元左右,每天下班早的话还可以回家看小孩和老人,在这里上班之后感觉比以前充实得多。”
大营镇蛋鸡养殖场场长狄小林说:“整个养殖场采用最先进的全自动化叠式养笼设备,搭载可视化智能环境控制系统,以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现代化理念,最大化利用养殖空间,减少人鸡接触,降低疾病传播的风险,保障蛋鸡健康生长,提高蛋鸡产蛋量。已改建好的两个自动化养殖棚,目前两棚共引进105天新罗曼粉蛋鸡7万羽,日产鸡蛋可达6.3万枚。”
大营镇人大主席张国超介绍,该项目引进的全自动化设备,配备了全自动喂料、捡蛋、清粪系统,既环保节约,又提升了生产效率,工人劳动强度进一步降低。此外,设备还能自动清理收集鸡粪,出售给紫云当地的肥料厂,经加工变为有机肥料,实现鸡粪的无害化处理。
原来,通过“机器换人”后,5万羽养殖量的单栋鸡舍只需1名饲养员。“在这里,温度、湿度恒定,一切都按照最适宜蛋鸡生长和产蛋的标准来调节,鸡粪通过自动传送带运到后端被处理成有机肥料,既干净又没有味道。”
依托自动化高床蛋鸡养殖设备,该基地日产蛋6万余枚,品质口感备受市场认可,产品主要供应紫云县营养餐。项目已向180户低收入农户分红18.32万元,并带动9人固定就业、20余人灵活就业。
今年4月,大营镇又启动了二期蛋鸡养殖自动化建设项目,总投资137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衔接资金470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900万元。项目总占地3264平方米,将新建2栋无公害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并配套实验楼96平方米。
项目建成后,蛋鸡存栏量将达30万羽,预计年产蛋6000万枚,年销售收入3000万元,利润超1000万元。项目预计提供长期岗位26个、临时用工600人次,月均工资3千元,年带动农户收益160万元。项目盈利后还将按4:4:2比例分配,40%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40%用于公司发展,20%用于全镇困难农户分红。
从一期初具规模到二期智能化升级,大营镇高床蛋鸡产业通过资源整合与科技创新,探索出一条偏远山区产业振兴之路。随着产业链的完善与效益的释放,这一产业将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标准化基地建设带来的不仅是产量效益的双重提升,也带来了口碑的不断攀升。这在紫云并不是个例。
在紫云自治县猫营镇黄土村和牛场坡村的生态鸡现代化养殖基地,一排排整齐的智能养殖棚舍映入眼帘,技术人员正通过操作各类智能化设备采集养殖环境的各项数据。智能环控系统如同鸡舍的“智慧大脑”,精准调控着温度、湿度、通风等环境参数,确保肉鸡始终处于最佳的生长状态。集中加热供热设施则为小鸡们送去了温暖,保障肉鸡健康成长。
近年来,南沙区帮扶干部为紫云发展献计献策、苦干实干,通过前期的实地调研和走访,结合紫云实际,采用“村合作社+公司+养户”模式,带动区域产业链发展。安顺市立华牧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立华公司)向养户统一提供饲料、苗鸡、疫苗、兽药等,并提供技术指导和销售服务等,养殖户则通过养鸡获取代养费。
猫营镇生态鸡养殖户杨秀江感慨地说:“以前我们农户搞养殖全凭经验,不仅辛苦,效益还不高。现在有了智能化设备和技术,管理起来轻松多了,养殖成本降低了,效益也明显提高了,感谢政府支持和企业引导养殖户优化养殖技术,让我们走上了智慧养殖的致富路。”
杨秀江还欣慰地说,抗风险能力降下来后,现在我们只负责把鸡养好就行了!目前养的鸡是两个棚,一个棚两万只,一年养3批鸡,相比在外打工来说,这个收益还是很可观的,我们夫妻俩辛苦一年下来收入将近20万元。
“我之前是在广东养猪场养猪,这次回乡养鸡也得心应手。我还给养殖的鸡听音乐和喝山泉水,让鸡的品质更好!这批鸡我养了1.8万只,将在本月底全部出栏。”猫营镇黄土村9号鸡棚养殖户杨飞高兴地说,从2024年7月至今,他已售卖出2批鸡,收入12万多元。“立华公司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我们只需用心养殖。而且鸡粪还成了‘金粪’,被紫云县周边有机肥公司高价收购,每批鸡的鸡粪可产出1万多斤,足够抵水电费用了!”真正做到了“变废为宝”,走出了一条全链闭环发展的新路子。
紫云自治县猫营镇经济发展办公室主任肖雄告诉记者,除了让养殖户直接受益,该项目还为村集体和当地群众带来了多重收益。政府利用南沙区东西部协作资金2860万元,共建双层养鸡大棚18个,确权给8个村1个社区,村合作社便以22元每平方米的租金出租给安顺市立华牧业有限公司,每年可收租金89.8万元,年均村集体增收9万元。土地流转费第1年至10年按每亩800元计算(以后每10年递增20%),流转25年合计246.3万元,平均每年收益9.8万元,惠及69户农户,年户均增收1400余元。据统计,按每饲养1万羽肉鸡,需要临时用工80个,则每年可提供临时用工9600人次,每个临时工按100元计算,可提供96万元临时工工资。
看到生态鸡养殖项目的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紫云自治县乘势而上,利用2024年南沙区东西部协作资金2915万元,继续在该县猫营镇建设生态鸡集约化养殖示范项目,新建养鸡双层大棚16个,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带动更多群众实现创业就业,增收致富。
科技的力量延伸至全产业链。上游带来玉米、大豆的种植,下游鸡粪变废为宝加工成有机肥,淘汰鸡则进入配套屠宰场,实现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如今,一枚小小的鸡蛋、一只品质好的生态鸡,“走进”广州,为紫云县家禽农产品“走出去”提供了成功经验,紫云家禽农产品的“金字招牌”也会越来越响亮。
南沙区挂职任紫云自治县政府办副主任冯广权说,接下来,南沙区、紫云县两地将扬优势补短板,创新联动举措、永续协作情谊,继续围绕家禽产业高质量发展,按照做优前端、做强中端、做宽终端的思路,在产业提质、强链拓链、品牌增值等方面塑造突围优势,做深做精家禽全产业链。